close

回應本月五日貴版賴天恆君在本版(自由時報A17版,自由廣場)所刊登之文章『台灣不需要菁英?』,我以為賴君所表達的想法有所偏頗及未盡周全之處,提出個人淺見表達不同立場及思考空間。

美國總統林肯於蓋茲堡演說中最背後人傳訟的一句名言:「人皆生而平等」,強調的則是每個人都有他與生俱來應有的權利及義務,包括受教育。我同意人天生具有差異的事實,但這些差異並不是作為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理由。人天生的差異,在於其所擁有的價值不同,而人的價值,指的是每個人的各項多元發展能力,而每個人能發展的能力不同,因此對於社會的貢獻也有所不同,可惜的是,以目前台灣的教育體制而言,在判斷個人價值的方式趨向單一化而非多元化,例如賴君以三角函數、英文文法的學習程度做為判斷學生的價值方式,個人以為過於狹隘,對於數學不擅長、英語不擅長的學生,難道其他學科一定不擅長?就算學科不擅長,技能科目難道也不擅長?就一定要數學強、英文強的人,才夠資格成為這個國家的菁英嗎?

賴君文章提到,要把所有的教育資源投資在學習快、能力強的「菁英」上,如果教育只剩下「學科」,評斷誰的學習快、及能力強的方式則用「考試」,難道可以保證教育資源投資在「對」的人身上嗎?更何況,目前台灣在判斷學科能力的標準下,每個人所被決定的能力早就反應不了所謂天生的差異,多少人的學科能力及分數是經過補習之後加強而來的,說穿了,只是因為有足夠的資源、足夠的金錢去補習補來的,這些人真的是所謂的「菁英」嗎?如果不去補習,這些「菁英」所具有的純粹能力還剩下多少?而多少偏鄉及弱勢家庭的小孩無法擁有這樣的資源,就因為家境不好,所以沒有錢補習,說不定是個天資聰穎的孩子,說不定比任何一個補過習的孩子還有能力,卻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擁有好的教育環境,一輩子都比補上這些天生擁有資源的小孩,請問這也是您所謂的「差異」嗎?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談,難道只有「學科」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菁英的方式嗎?王建民、陳偉殷不是菁英嗎?曾雅妮不是菁英嗎?阿基師、吳寶春不是菁英嗎?王永慶不是菁英嗎?這些被社會公認有成就的名人,有誰專注於賴君所指的「三角函數」及「現在進行式」,但是他們同樣能獲得成就、同樣有一片天,也同樣能用自己的名聲對社會做出貢獻,他們不夠資格成為菁英嗎?

要談到對社會有貢獻,決定美牛進口的這些學者;掌管台電、中油經營權的這些官員;做出不時人間煙火判決的恐龍法官;甚至自我感覺良好卻不在乎民怨的馬總統,這些人誰不是高學歷、高知識,他們不是您所稱「學習快」的菁英嗎?請問他們真正為社會做出貢獻嗎?再舉個反例,陳樹菊女士學歷不高,難道他就沒有貢獻社會的能力嗎?那他捐出的大筆款項又該作何解釋?如果教育是為了培養前述這些人做為台灣的菁英,與其讓他們魚肉鄉民,還不如多幾個像陳樹菊女士這樣的人,台灣的社會才會顯得更加安定。

而且我認為,要對社會貢獻並不只是菁英才有能力作的到,我也同意能力越強責任越重,但如果沒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良心,也只會變成綠惡魔及小丑造成社會的混亂,而不是像蜘蛛人及蝙蝠俠挺身而出,可惜台灣的教育過於重視學科及考試,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也忽略了尊重他人平等權利的重要,所以才會有越是能力強的「菁英」,卻越是掌握台灣大部分的權利及資源,造成台灣社會各項分配不均的結果;卻產生「為什麼要跟人渣一起上課」的想法,而發自內心存在唸書比我差的人地位就比我差一截的優越感。

再次請教賴君,台灣需要的是哪種菁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