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政府高官,在學校擔任教授時,批評時政及媒體亂象一針見血,然而當了政府發言人之後,不但嘻皮笑臉,代表政府所說的話,甚至違背過去自己在上媒體學所批評的觀念,終於也搞到要離開官僚的一天。

然而,這名高官,看來又要回到學校,一付"學生最愛的教授終於回校園了",一付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狀況。

老爸看了這個新聞直搖頭,認為這樣的人,言行不一,換了位子換了腦袋,怎麼回學校教書?怎麼面對曾經教過的學生?以前被他教過的學生,會不會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時期的他說的話才是對的?

我回想起大學時期,真的受到老師的影響很深。

只是要認為值得學習的老師,似乎他所傳達的概念及價值,都會被奉為圭臬,甚至深信不疑。

我想大概只有念小學跟念大學的時候,才會這麼相信老師說的話:小學的時候是單純,大學生是一股熱血,而中學則是反權威,管你老師說什麼,反對就對了。

然而經過研究所的訓練,卻開始覺得恐懼。

因為你會害怕,當你學會追求真相的方法時,開始有能力判斷,過去老師說的話,到底值不值得相信。

只可惜,即便現在研究生滿街跑,仍舊有大半的民眾仍然有權威式的崇拜,只要這個人具有指標性的地位,所講的話就像是聖經一樣,是一切的真理。

舉凡從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已故APPLE執行長賈伯斯、嚴長壽總裁、郭台銘總裁、慈濟的證嚴法師.....太多太多人,都因為他的權威,我們便相信他所說的一切。

但,真的每件事都值得相信嗎?

當然,每個人都該找個指標性的人物作為努力的目標,至少上述這些人士都是公認為具有代表性的成功者,台灣人似乎都認為,所謂的"成功人士"都有值得學習的方法。

然而每個人生長背景不同,所遭遇的挫折及獲得的資源也不同,並不是每個人的成功都是值得借鏡的,也因此他們的成長歷程中所有的體驗及感受,我也不認為都是所謂的"真理"。

我們往往被所謂的"真理"蒙蔽,其實作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卻沒有經歷相同的歷程,永遠都只是個跟隨者,而無法走出自己。

作自己,一直是我很相信的道理,再怎麼模仿或學習別人的長處,終究要找出自己應該走的路。也因為如此,我開始越來越不相信,或者是說,除非有足夠的理由說服我,否則我不太會全盤接受這些"成功人士"所說的話,甚至我覺得坊間的"勵志文章",對我來說也沒什麼太大的價值。

每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思考自由,我們的確是透過模仿而學習,但學習的目的終究不是模仿,而是透過模仿學習內涵及結構,最後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真正的好老師,不應該是告訴你對或錯,而是教你如何分辨對錯。

台灣過去的教育,永遠透過選擇題或填充題在考學生,彷彿訓練台灣的學生任何事情只有一個答案,所以台灣的學生越來越缺少思考的空間,也越來越懶得判斷對錯,甚至乾脆就被洗腦了,被名人洗腦、被名嘴洗腦、甚至被政府洗腦。

漸漸的,隨著台灣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們應該更鼓勵推廣思考式的教育,最需要改變的正是所謂的升學主義。

如果有一天,我能夠重回校園,我會努力引導學生去思考對錯,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對或錯--即便我對這件事已經有了價值的判斷,我也應該誠摯的接受學生有拒絕我的價值的權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