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台灣的教育,我一直用獨特的觀點看待著,縱使現在的新聞版面充斥著美牛及油電雙漲,但仍有一小部分的篇幅還在探討著十二年國教何去何從,個人私心希望藉著自己的平台,想表達對於十二年國教推動的看法及建議。

首先,十二年國教推動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根據我整理各方,包括學界及社團的論點,簡單來講,就是希望在高等教育之前推動全面國民教育,讓所有的學子在面對大學或技術學院之前,都能獲得平等的受教權,而不受升學壓力所影響應所受之教育本質。再講的白話一點,台灣因為面對高中職學測及大學入學測驗的制度,為了能念「好的學校」,普遍而言就是所謂的「明星學校」,而在高中以前的學制獲得「正常」的教育,舉凡「德、智、體、群、美」等多元能力及五育並重的目標全部被「智育」所取代,而唯一決定「智育」高低的方式即為入學測驗,所有的莘莘學子為了能透過測驗而獲得高分,也從善如流的犧牲了其他四育的發展,並且因面對考試而產生壓力,造成成長活動發展的限制及不均衡,而假如推動全面國民教育,在面對大學入學之前受教權全面平等,有助於減輕學生在中學時期就面對的升學壓力,也能讓中學前的教育目標回復正常的狀態。我想這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目的及精神。

回頭看我們自己的求學史,誰還會記得美術課上了什麼?音樂課上了什麼?學到什麼體育技能?只要是聯考不考的,全部都被犧牲掉。而所謂的技能(藝能)科目,全部被國文、英文、數學等考試科目取代了,這叫所謂的「配課」。

而平常每天上七堂課已經夠累了,加上教育局允許的第八節課,學校還「沙蜜斯」在多了第九節課,每天放學早就昏天暗地了,回家還得趕快唸書,因為明天還有週考,而隔一段時間還要面對段考、模擬考,上課時間不夠,週六日還得照表操課,我們的課表,除了過年之外,全部排滿滿,寒假只有一週,而暑假也頂多兩週,當年我們都自嘲自己是7-11,全年無休。

在升學壓力的影響下,學生失去了對於受教的慾望,每天面對的是就是要考試、考試,連老師都在對你洗腦。我記得有一次作文課我寫說:

「其實聯考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考不好大不了重考就好,一年後又是一條英雄好漢。」

老師對我文章的評語是:

「聯考是終身大事,豈可兒戲?」

連老師都覺得聯考一次錯誤或失誤都犯不得,學生或家長怎麼會沒有壓力?而這樣的教育環境底下,除了考高分,還有什麼教育目標可言?

我以為,學校應該除了教我們基本的知識之外,更應該要教我們生活規範,比方說什麼事違反道德、違反法律;應該要教我們生活技能,例如簡單的烹飪或手工藝等;應該要教我們藝文鑑賞能力,包括怎麼去聽音樂、怎麼看一幅畫作;甚至應該教我們怎麼樣去從事休閒活動,而不是告訴我們有空多唸書。但以上所說的,有哪一所學校真的做到了?

但這是我們的教育環境。

台灣人缺乏公德心,是因為在受教育的時候並沒有把這樣的觀念內化;台灣人對於藝文的鑑賞能力薄弱,也是因為教育並沒有教我們該怎麼去欣賞美的事物;而許多高知識份子無法打理生活、甚至不懂得面對男女感情的關係,也是因為學校並沒有教我們該怎麼談戀愛、該怎麼分手。而學校沒有教,但這些都是社會化過程相當重要的部分,只好憑本能去學習,所以台灣人對於法律及道德的觀念建立在「對我有沒有好處」,而不是「對公共利益有好處」;對於道德的判斷在於「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做又有什麼不對?難以接近純藝術化的表演或創作,卻瘋狂的追逐偶像及明星等大眾化的媒體產物;以為愛情是只要付出就會獲得,卻不知道每一次戀愛都是一段學習的過程,更要學會互相尊重.....書念的越多,卻沒有反映出上面所提到的該有的觀念,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社會人,其實在台灣來說,跟學歷高低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因為這些學校都沒教,但可笑的是,這些高學歷、明星學校的校友,卻有一股莫名的「菁英」意識,自認為掌握了台灣環境的一切。

而這些「明星學校」也正是摧毀了台灣社會結構的真正殺手。

但問題也不是在「明星學校」本身,而是決定進入明星學校的方式,也就是考試。要進到明星學校就讀,就得把試考好,而進入明星學校似乎就等於高人一等,無形中透過明星學校的學歷來建構出台灣的階級制度,而所謂的「好」學生,幾乎與考試考的「好」劃上等號,考試考不好的,就被逐漸歸類為「庸才」或「蠢才」,甚至是「廢材」,在國中階段,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齡就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籤,這些也許在其他技能上可能有發展潛能的,前途毀於一旦。

我複習了一下最近提出反對12年國教的意見,很多都是建構在升學制度不公平的論點上,簡單來說,還是有很多人把「明星學校」當成是人生的目標,而如果「明星學校」這樣的刻板印象不剷除,升學主義永遠就不會消失;就好像反對賭場的人,立論點都在於把「賭博」視為罪惡,所以不管你怎麼規劃賭場都是錯的,而如果把教育的目的建構在往明星學校擠,那怎麼調整教育制度都是錯的。

所以要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根本辦法,就是恢復教育正常化。

首先,政府應限制補習班的發展,或者是把「升學」的字眼視為破壞教育正常化的字眼,應予以限制。補習班為了生存,唯有存在升學制度才有補習班經營的空間,因此不斷的用升學等於一切的話術招生,而在這樣的影響下,家長或學生都誤以為非得要進補習班加強課業,才對升學有幫助。如果「補習班」是必要的,那要學校幹嘛?乾脆各級學校全部補習班化,教育培訓機構也不用學什麼教學原理,只要看補習班名師的函授,去分析他的教學法,然後在學校教書就夠了,問題就是在於補習教育不是教育的一切,但現在的環境已經把這樣的教育方式視為教育的一切。補習班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教育的正常發展。

或許補習班業者會說,因為有需求,他們才有市場,但曾幾何時補習班卻把供給面轉化為需求面,整體的環境早就已經變質了,那個學生不把補習當作是教育的一部份?只要學生存在這個觀點,就是很大的問題了。

其次,教育部也不要提什麼一綱多本、一綱一本,乾脆籠統一點,只要訂定教育目標,包括什麼年級的學生在某個科目上,應達成的知識、技能、及態度,老師們自編教材,只訂定籠統的教學目標,放棄過去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老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如此一來,評分的標準或方法就會多元化,就不會有標準化,更不可能制度化,如此便能打破制度。

但這樣的想法會造成幾個現象,第一,大學入學怎麼辦?標準在哪?我的看法是,所有大學各系所獨立招生,各系所自行評估需要什麼樣的人來念這個科系,甚至自己編一套測量評鑑系統,如此一來學生可以認真的去評估各校系的優缺點並作客觀的分析,就不會透過落點分析來決定念什麼,甚至念到分數剛好就不符合自己興趣的科系。想念學校什麼自己決定。有可能今年沒考上,那有什麼關係,去工作或作其他的是,明年再考就好了。這樣的觀念其實不難懂,就好像各個公司在徵才,大家也都是根據公司的需求來決定面試方法,沒聽說過所有同業聯合徵才的,我想各校系只要多用點心,一定會發展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入學方式。這樣也能讓部分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學店淘汰,建立退場機制。

第二,高中以降的老師可能會很辛苦,因為要決定自己要教什麼,但這不是老師本來就應該作的嗎?現在學校的老師顧慮太多其他事情,卻忽略了自我學習跟自編教材的重要性,把精力花在其他地方,卻懶得去思考該教什麼給學生,全部丟給課本就好了,教師失去了研究及創新能力,造本宣科的看課本在教學,教師的成長受限,眼界也逐漸狹窄,而越老的老師越不懂得學生在想什麼,只會懷念當初他們那個年代,而食古不化。老師要不斷的溫故知新,才能將符合時代意義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而學校方面,除了信任學生對於自我生涯規劃之外,更應該定期的進行性向測驗,協助學生認為應朝向自己的興趣發展,喜歡研究理論的繼續念普通高中,想要學技術的選擇職業學校,在根據高中職所學的去選擇大學系所,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而在每一階段擁有自主權的學生,除了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之外,也為自己的前途負責,不再怪罪學校、家庭、或者是社會。

以上,是我對十二年國教未來的建議及看法,或許不是成熟的政策及作法,在推動上也許也有結構上的難度,但畢竟是我對於教育環境的理想,我內心一直認為,教育絕對不是只有分數而已,本質上應該兼備五育並重,進而打破升學主義及制度化限制的窠臼,讓每一個成長中的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想學、而學得到且有幫助的知識及技能,讓台灣社會及人力資源的取得尋找到真正的途徑,以強化台灣的競爭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