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既然都說是淺談了,下面的想法只是我個人的淺見,覺得有道理的就按個讚,覺得荒謬的就當我隨便講講就好。

起源於在日本聽導遊講述日本的行政區劃分,以及觀察日本的現況。

日本的一級行政區的劃分,包括"都"、"道"、"縣"、及"府",例如"東京都"、"北海道"、"群馬縣"、及"大阪府"等,而所謂的東京都,除了原先的23區之外,還有周圍的許多"市",都屬於東京都的範圍,聽起來就像合併前高雄縣市一樣,如果高雄合併後不把所有的行政區改成區,那高雄除了原有的三民區、苓雅區...等,還包括鳳山市、阿蓮鄉...等等。

一個東京都大約有一千多萬的人口,人口約台北市的5-6倍,面積大概有八個台北市這麼大,一樣身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商業、文化重鎮,在日本有新的商品或概念一推出,面對的就是東京都內一千多萬人的市場,佔了台灣總人口的一半,反觀台北市頂多只有兩百多萬人,光是市場規模就少了很多。更不用說全日本的人口數一億兩千多萬人,足足多了台灣有5-6倍之多,就一個島國來看,產品在外銷之前,就具有相當具規模的內銷市場,產品的經濟效益似乎立即可見。

說真的,僅僅兩千多萬的人口,消費能力更遠低過許多已開發國家,台灣根本就不會被視為世界的主要市場之一,而內銷的市場規模更是少得可憐,雖然台灣這個蕞爾小國平均人口密度已經相當高,但事實上透過行政區的劃分過度集中在都會地區,造成城鄉差距之外,也造成了南北失衡,加上人口成長率逐年降低,顯示台灣的經濟規模正逐漸萎縮。

大約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在經濟成長最快速的時候,正好也是人口成長最多的時候,當然因為經濟能力好,對於生育下一代的信心也足夠,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越多,未來的消費人口也越高,產品的內需市場規模夠大,產業也會越茁壯。

照這樣來看,台灣的產業要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我個人覺得,台灣的人口應該要到達3000萬到4000萬人。

你會說,多了這一兩千萬人要塞在哪?

當然不是塞在都會區之中,而是要慢慢發展出去。

所以接下來就要提到,我認為台灣的行政區劃分是很有問題的。

根據憲法規定,台灣地方自治的最低層級是"縣",但當初依據中國大陸的地方自治劃分方式是縣之上還有省、直轄市,正常的省跟直轄市的範圍很廣,如北京市的面積又是東京都的八倍之大,疆域遼闊,資源相對也豐富。然而這樣的劃分方式沿用在台灣就變得很變態,台灣原本只是一個省,政府退守之後全國疆域也只剩這個省,所以原本以各省自治的規劃顯得毫無意義,因此在台灣則退居一級以縣來做為地方自治的基礎,但每個縣範圍半大不小,加上地方政治派系的劃分,搞的十多個縣都要分資源,每個自治單位分到的資源確只有一點點,地方要分贓、政府也要施政,結果沒有足夠的錢作重要建設,只好拿這些錢來安撫地方,搞了幾十年來毫無建樹,民不聊生。

所以我以為,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地方自治單位太小了。

我不管國民黨自以為台灣到底是要被統一還是要統一人家,反正台灣現在的國土只剩下台澎金馬已經是事實了,如果真的想要經濟發展,又要破除地方瑣碎的角力,就必須要資源重整,最需要做的就是行政區重新劃分。

若要以目前文化經濟體系相近的行政區來劃分,北北基宜一區、桃竹苗一區、中彰投一區、雲嘉南一區、高高屏一區,而花東一區,全台灣只要分為六個縣或都就好了。分為台北都、新竹縣、台中都、台南都、高雄都、及台東縣。離島地區則視情況畫分為特別行政區。

每個都或縣就直選一位行政長官,即為都長或縣長,中央的統籌分配款就分六份,由都長或縣長去利用。一開始當然會從原本的精華區開始發展,例如台北一定就是原台北市為中心、新竹可能從新竹市開始、台中則從台中市、台南從台南市、高雄從高雄市、台東則可能從花蓮開始,慢慢的人口會往都中心聚集,而地方的錢變多了,想蓋鐵路、蓋快速道路、甚至蓋捷運錢就夠了,加上許多大型公共建設也會有比較集中的資金,更不用說稅收也更集中,當地方有足夠的錢做建設,慢慢的產業需求變大,各縣或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也會有自己的產業結構,各地方就不會互相搶飯吃,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生活圈及文化出來,當產業升級、就業需求提升,經濟也會上升,人口就會增加,而內需市場就會變大,慢慢的台灣就會像日本一樣,從一個島國發展成為經濟強國。

以上只是個人對於台灣就地域性及行政區劃分未來的目標提出淺見,不過自己本身不是學公共政策及都市計畫,可能外行了點,卻是在我心中覺得應該可行的作法,僅供參考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