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從小說談起吧。

丹布朗的學識淵博,一直是我嚮往他著作的原因。從「達文西密碼」展現了他整合歷史、宗教及現代等特質的功力,還記得第一次認識羅伯蘭登教授,就對於他的經歷愛不釋手,「達文西密碼」不愧是近代世界暢銷小說之一,遊走在敏感且禁忌的話題中,卻圓滿的釋懷彼此間的矛盾,猶記當初一翻起達文西密碼就無法放下的那種痛快感,多少讓我對於電影版感到相當的期待。

然而,或許是電影的節奏並不如小說般的緊湊,或者是讀者自己已經有了既定的節奏感,縱使「達文西密碼」電影版幾近完整把小說的劇情交代清楚,卻沒有當初看小說時的快感,說真的有點失望,不過至少導演試圖將小說的精神原封不動的搬到電影中呈現,光是這點就相當值得讚賞了。

不過明明是要談「天使與魔鬼」,怎麼會先談起「達文西密碼」?

除了因為「天使與魔鬼」標榜的是羅伯蘭登在經歷「達文西密碼」這個故事的前傳,所以不得不先提到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我想強調「天使與魔鬼」忠實性,實在更令人大失所望。

不可否認,在剛翻閱「天使與魔鬼」的小說,覺得比達文西密碼還來的簡約些,甚至在故事設定的背景上,覺得丹布朗過於天馬行空,而讓人覺得不實際,這點跟「達文西密碼」以羅浮宮最為故事背景的起點比起來,真的會讓人覺得乏味,但當光明會的傳說正式串起整個劇情的脈絡時,在我血液裡潛藏的歷史愛好的基因再度沸騰起來,一步一步的深入故事的發展之中,當初在讀「達文西密碼」的那種痛快感又再次浮現。

故事及人物的安排實在是缺一不可,無論是歐洲核子科學中心院長的角色、薇多利亞與他父親及羅伯蘭登之間的情愫、總司庫及已故教宗之間的師徒暨父子的關係,都緊緊的扣著故事發展,而羅伯蘭登為找尋哈薩辛,而依循的科學祭壇的指標,也令人嚮往梵諦岡裡的神聖史蹟,有鑑於達文西密碼與小說完整呈現的關係,我更期待電影中在梵諦岡出現的每個教堂及雕像,從書中文字的描述,必定比不上影像的直接呈現,然而一進入電影院,從播放的第一個場景,我就失望到了最後。

首先,羅榭跟歐里維提的角色居然置換,這是首先讓我覺得錯愕的,而死者應該是薇多利亞的父親,才會產生薇多利亞到梵諦岡的動機,以及對於羅伯蘭登的情愫,居然也在死者被降級為只是薇多利亞的「研究伙伴」而整個消失了;院長的角色也不見了、原本被烙上「水」元素的第四位教宗候選人應該犧牲掉,最後居然也活著,解釋總司庫與教宗是父子關係的背景也不見了(說真的,這一段是小說的最後高潮),更讓人覺得遺憾的是,莫提拉樞機主教願意擔任所謂「最殘酷的榮耀」的大裁判官(根據基督教規定,大裁判官必須由聲望最高的樞機主教擔任,負責監督教宗選舉的投票過程,但一旦擔任大裁判官,就等於放棄候選教宗的機會,故被稱為「最殘酷的榮耀」),展現無欲無求的立場,在電影裡居然也被冠上覬覦宗座的野心,角色性格被扭曲,是最令人感到難過的。而羅伯蘭登發現總司庫野心的直昇機場景也被取代掉了;總司庫假借天父之名而找到反物質的過程也被取代了;最後,最令人髮指的,光明會最後的烙印,居然變成兩支鑰匙(怒阿~~~),看完之後,我真的差點吐血了。不但沒有完整呈現哈撒辛的冷酷,也間接失去驗證總司庫發自內心的邪惡的那一面。

仔細想想,也許是有鑑於達文西密碼過於教條式述說的主業會及錫安會的關係,導致電影顯得沈悶,因此天使與魔鬼把劇情修飾的更佳好萊塢化,但殊不知,丹布朗已經把天使與魔鬼寫得很單純了,大概就是怕翻拍成電影會太沈悶,而天殺的好萊塢導演居然用更簡單的方式拍攝,再加上也許擔心再次受到基督徒或梵諦岡的抗議,因此美化了許多小說那殘酷的場景,我只能說,電影版的天使與魔鬼,是為了拍給單純的笨蛋看的(請原諒我這麼認為=.=),如果又有人說看不懂,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睿智或平凡的讀者,我強烈建議看小說會覺得更刺激精彩。

但電影版也不是一無可取啦,至少全景在梵諦岡(或者是模擬)拍攝,把整個空間感更具體化,是很引人入勝的地方,甚至很吸引我希望來個光明會之旅。而最後反物質在天空中爆炸的震撼,也是電影版唯一成功的地方,其他的真的一無可取。

好萊塢的導演請加油,不要再把人家的小說拍爛了,浪費了湯姆漢克斯這個人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tswill 的頭像
    gtswill

    新生活,從這裡開始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