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職棒元老之一的興農牛也要退場了,台灣的職業棒球產業還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棒球號稱台灣的國球,其發展歷史也是從日據時代所留下來,台灣還曾經派出代表隊打甲子園,比起籃球,棒球可真的經歷了台灣的近代發展歷史。

因此台灣懂棒球、甚至打過棒球,幾乎都是每個男生,至少是中南部的小男生必經之路,就連小時候不太常運動的我,多多少少也打過一段時間的棒球。

其實我當時還不太明白,為甚麼台灣這些知名的棒球國手突然卸下戰袍,不再為台灣隊效力,而轉為披上為企業命名的球衣,感覺有點奇怪,看了新聞才知道,這叫作"職棒"。

長大之後,接觸了日本職棒、美國大聯盟,才能夠慢慢理解為甚麼會有職業棒球的產生。

然而台灣的職業棒球發展載浮載沉的,曾經由巴塞隆納奧運銀牌班底的國手,在加入時報鷹及俊國熊後,一度堪稱台灣職棒的最高峰,我還記得那時侯念國中,還很熱血的跟朋友上台中棒球場看現場的棒球。

慢慢的,職棒簽賭的黑手伸向職棒,時報鷹因為球員涉案過多,成為首支被迫解散的球隊,之後台灣的職業棒球發展就像在世界比賽一樣,每況愈下。

隨後中華職棒聯盟面臨最大的挑戰,由媒體主導的另一聯盟"台灣大聯盟",收買當時在中華職棒的明星球員,儼然形成氣候,中華職棒再次面臨崩盤,但對於球迷來說,一下子有了兩個聯盟,加起來十隊,就好像日本職棒有兩個聯盟一樣,一度還覺得很驕傲,但受到台灣市場限制,加上有線電視蓬勃發展,願意上球場看球的人少了,而簽賭疑雲未除,支持職棒的人也越來越少,最後中華職棒與台灣大聯盟只能合併,再次整合為一個聯盟。

這幾年,仍不時傳出簽賭案,加上日本聯盟及美國大聯盟不斷傳出台灣選手創出佳績的新聞,而國外球員的高薪總是吸引台灣新鮮的棒球人才,也面臨台灣棒球人才的短缺,內憂外患之下,台灣的職棒真的只有"慘"字可以形容,一直到元老級的球隊陸續退出,而興農牛也宣布推出了,眼看還沒有期她買主願意接手這個看起來虧錢的生意,只剩下三隊的中華職棒,恐怕又要再次面臨崩盤了。

台灣職棒,真的有這麼難玩嗎?

職業棒球,之所以成為職業,就是因為具有比業餘更高級的比賽水準。觀眾要看的不是驚險過關的技術,而是百分之百純熟的重度對決及比賽。簡單來說,職業棒球當然需要行銷,而行銷的元素,就是塑造明星。

過去台灣職棒並不是沒有產生明星,像"金臂人"黃平洋、"假日飛刀手"陳義信、"火車頭"涂鴻欽......如數家珍的好手,每次上場對決,除了具有話題性,也增加了比賽的可看性,而早期台灣看球其實一點也都不貴,花費小額的入場費就可以體驗精彩的賽事,台灣職棒怎麼沒有市場?

台灣願意看球的潛在觀眾其實比預期的要多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年台中洲際棒球場舉辦過國際型的比賽,例如世界杯、8搶三奧運資格賽等等,將近20000席的球場,還要收費入場,都能夠場場爆滿,顯然台灣愛看棒球、支持棒球的觀眾大有人在,只是中華職棒把自己的職業棒球的招牌砸爛了,錯誤且保守的經營策略導致慘淡經營,而職棒的負面新聞又時而有聞,這樣下去怎麼會有人會願意花錢看球?

其實我們都很挺台灣棒球運動,我們也都很期待台灣的職業棒球能和日本或美國職棒一樣擁有數個球隊捉對廝殺,除了對戰組合多、具有新鮮感外,最後的季後賽更是將整個球季的比賽推向最高潮,我們怎麼會不愛看棒球?

但什麼時候,我們在球場可以看到夠水準的比賽?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完全相信這場比賽是玩真的?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叫出每個一個上場的球員的名字?

在王建民效力於紐約洋基隊拿下50勝時,對於洋基的先發陣容的熟悉程度反而還比兄弟象更高,其實職業棒球,就是市場決定了一切。

職業棒球,真的需要商業化經營,球團老闆們,請再加油吧!

也許今年是職棒的末日,但也代表我們可以期待職棒有更嶄新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