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該怎麼說,我的數學如果從成績上面來看,應該是不好。

不過國中的時候似乎沒那麼慘,至少代數、機率這些我都還OK,然而卻在證明題上遇到了瓶頸。

還記得高中聯考,那時候數學滿分120分,後面都是證明題,大概佔了20多分,那年高中聯考我的數學88分,證明題一題都沒寫。

後來發現這跟個性有關係,我的想法很直,所以對於所謂的旁敲側擊居然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對於喜歡看推理小說跟推理劇的我實在很難想像。

然後到了高中更慘了,我從高一的第一堂課,到最後一堂課的數學,好像都沒懂過。

高中以前的規定是,每個學期不能超過兩個主科被當,否則就是留級,高中三年六個學期,從頭到尾只有數學一科從來沒有及格過,所以這六個學期來也沒補考過,當然也沒留級,卻創下全班數學第二爛的紀錄保持人。

第一爛是誰我就不說了,然而數學不好這件事情的確困擾我很久,畢竟這樣下去,大學聯考想要考得好是很有問題的,當高三下學期大家都在拼命算參考書的時候,其實我只是拿出三年的數學課本,把所有的課本題目算懂而已,還被許多同學笑,認為我根本就是自暴自棄,都甚麼時候了還在算課本。我是這麼認為,如果課本的基本題我都不懂,就算是把參考書的答案背起來我還是不懂,於是我便按部就班的把每一題盡可能算會。

大學聯考考完了,我從考場走出來的時候,心想糟了,今年數學好像不難,看來大家都能考高分。然而回家看新聞的時候,專題報導居然指出,補教業者預估,當年度數學均標將下修20分,我對了一下補習班發的題目,我大概有30幾分,當下其實有點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數學太爛,爛到自己考不好都不知道。

放榜之後,果不其然,高低標真的下修,而我的分數也跟我預估的差不多,也就是說,我的數學居然過了均標。也因為數學這科,勉強考上了志願中的科系。

這個經驗一直放在我的心中,我當初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與其把題目算到爛,不如去想想這些數學的原理及觀念,我還記得我去問同學課本的題目怎麼算時,當我有聽不懂的公式,我希望他們能重頭解釋給我聽,同學卻是很詫異的表情看著我說:

「背起來就好了啊?」

只可惜,對我來說學東西需要融會貫通,背起來的東西都不會是我的,遲早我會忘光光。

而大學聯考為甚麼我的數學可以拿到比預期好的分數,其實很多題目我根本沒把公式記住,但我知道他要算甚麼,所以用所謂"硬幹"的方式算出一個答案出來,居然還是對的。

到現在我還是承認我的數學不好,直到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雖然文章的爭議性很大,卻多少解開了某些謎團:

延伸閱讀: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

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其實數學不好的原因,在於就好像沒辦法把英文翻譯成中文一樣,我們無法把數學的意義轉換成我們自己可以理解的語言。
 
所以文章裡面提到了許多迷思,最讓我覺得有道理的,就是無法理解數學語言這一項。
 
這樣說似乎就通了,回想起來,我還是不知道log到底是要幹嘛的,我也不知道為甚麼會有虛數這種東西,在我的人生經驗中這些東西是虛幻的,進一步來說,這也可以解釋為甚麼數學不好還能算統計,因為統計對我來說是可以解釋的,其實數學的好壞,除了想像力,某些部分是要跟自己的生活經驗做些連結。
 
台灣的數學教育,初期的確是會試圖跟生活連結,可是越到後面,越難理解某些公式存在的原因到底是為了甚麼,所以念到越後面,越不知道數學的樂趣在哪,我想這也是教育學家應該要稍微關心的事吧。
 
我想起我的小姪子,在教他分數的時候,他一直沒辦法搞懂所謂的分母及分子的關係。
 
我跟他說,一塊大蛋糕要分給12個人,每一小分,就是十二分之一,那我拿掉三份,是幾分之幾?
 
他的經驗告訴他,還是三份,他說不出十二分之三或四分之一這樣的答案。
 
剛開始我們也以為是不是看不懂文字,後來發現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而是無法從數學的題目跟自己的生活做連結。
 
對我來說,除了統計學之外,數學對我來說已經沒什麼用處了,其實在高中時期數學只要學到某種程度就好,至於log到現在要幹甚麼用,我還是不知道,看起來這輩子應該也用不到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