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80年代開始,文建會(文化部的前身)便積極推動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就是所謂的社區發展,由社區的共同意識凝聚,為了社區的特定的目標而共同努力,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甚至進而發展觀光產業等等。

而從九二一地震之後,由於農村需要重建,甚至需要產業再造,因此社區營造這項議題又再次被提出來,甚至更加蓬勃,所以台灣上千個社區都想推動社區發展,也似乎都在為了各種理由進行社區發展的工作。

就社區發展的本質來說,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能讓自己居住的社區更加美好,社區發展的議題讓許多偏遠地區對於「家」有了重新的認識,有些在這裡出生,卻因故到外地發展工作的,也都回來社區發展,並推動共同的產業,至少有十年之久,社區總體營造改變了台灣純樸的農村對於家鄉的連結,也改變了台灣許多地方的產業結構。

但慢慢的,社區發展因為利益關係,難免造成誤解,甚至原本都是好鄰居、好朋友,因為社區發展而反而四分五裂,一消一長下,有些社區已經忘了當初成立社區協會的目的,但也有些社區又在次投入社區發展工作之中,不一樣的是,現在的社區發展比較不會鄉發展初期這麼重視產業再造或發展觀光,不乏許多社區真的純粹只是想要讓自己的社區品質更好而已。

這次又走了幾個社區,雖然只是在他們的課程中接觸一下,卻發現都是老人家居多,很少看到中年或年輕的面孔,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有些感慨。

台灣許多的農村,面臨人口老化的現象恐怕是越來越嚴重,最大的問題當然是人口外移,然而姑且不論產業的發展,光是向社區發展有許多的工作要推動,包括雇工購料、包括行銷推廣、還有所謂的培根課程等等,這些不都是應該由有熱忱及活力的年輕人或中生代來共同努力嗎?整個農村都只剩下老人家,他們都應該是安享晚年的時候,還要投入社區發展的工作,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然而放眼台灣目前的產業狀況,人才外移不談,許多大學新鮮人拼命補習想考公職,而許多中年人遇到無薪假或裁員面臨失業,乍看之下,台灣目前的環境似乎是沒有甚麼的動力,企業不斷外流,跟著企業的人也隨著到大陸或東南亞去,不願意跟隨的卻顯得前途茫茫,其實想一想,如果在大都市裡沒有一席之地,為甚麼不回家鄉找尋生命的起點,重新改變自己家鄉的面貌?我想,這才是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最大的目標。

社區發展是一個既複雜,卻又容易理解的議題,他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因為人的關係牽扯太多複雜的影響因素,有太多學術單位對於社區的發展進行大大小小的研究,但其實他的訴求很簡單,就是為了自己的家鄉更好,如此而已。

或許每個流連在大都會中茫茫然的年輕人,回到原本出生的家鄉,陪著這些老大哥老大姐一起燃起對於社區發展的熱忱,我想台灣還是很有前途的。

只是理想終究是理想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