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將提出「大學學雜費調漲草案」,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叫苦連天;喊叫好的事需要資源、需要經費的校方,想當然耳,叫苦連天的就是即將或正在就學的大學生及家長們。

台灣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公立的大學因為政府補助,所以學費一向比私立大學來的低廉,也因為如此,高中生選擇以公立大學為志願,不盡然是因為學校好,而只是為了爭取較便宜的學費。

長期下來,公立大學並不一定會有好的教學品質,卻壟斷了成績好的學生;私立大學也不見得辦學辦得不好,卻也因為被抉擇的結果,顯得學校就是必公立大學矮上一截。這樣的比較基礎不但不公平,也長期混淆了社會對於學校的觀感,更是造成升學主義的最大元兇。

另一方面來說,公立大學擁有較多的教學補助及資源,但這些資源來自於稅收,等於我們繳的稅金,有一部分就是投資在公立大學上,但這些公立大學是不是真的有回饋於社會?以現在大學起薪只有22K的現象來看,恐怕這只是另一個階級化的議題,大家的稅金又再次浪費在莫名其妙的無底洞之中。我們的公立大學,不管是在世界競爭、世界排名下,永遠都只有固定幾家榜上有名,公立大學到底值不值得獲得這麼高的補助?便是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因此,我主張公立大學及私立大學的學費差距降低,最好一樣高,甚至念大學貴一點,最好是貴到一般人念不起。等到這個時候,大學只有兩種人念得起,一種是家裡有錢的,另一種就是真的有實力、透過學校給予獎學金的。

在美國這樣的制度似乎相當的健全,許多名校都會開放獎學金給具有"潛力"的高中畢業生,這些學生為了爭取念大學的機會,除了積極展現自己的能力之外,上了大學為了怕沒有獎學金繼續讀,便會持續進步及學習,提升自我競爭力。

大學貴,也有個效應,念大學的人減少了,念大學不再是一種全民運動,真正適合、有能力、有興趣的人才去念大學,其他人乖乖工作去,早早就業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少了大學的光環,傳統產業也不再沒有人願意做,也不會培養了一堆只有大學文憑沒有任何能力的偽文青,念大學也不是唯一的選擇及理由,空洞的大學生也不再滿街跑,當然,這樣的狀況下,有些學校恐怕產生了經營的問題。

自然淘汰沒有辦學能力的學店,在市場選擇的效果下,部分學校便會因為招不到學生而倒閉,正式宣布退場機制開始。

我個人也不是覺得普遍念大學不好,我並不贊成大學的存在成為中學生的競爭目標,相反的,教育應該落實在每個人的性向,真正有心想做研究、學理論的再去上大學,只想混口飯吃得去學技術,一樣會有好成就。只是我看過太多不適合念大學,卻又威脅學校的一群爛咖,爛的地方不在於他學不好,在於學不好還阻止學校教。太多技術學院的學生上課不好好學,還抱怨東、抱怨西,如果真的不想學就不要浪費時間在學校,不但在浪費社會資源,也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更是把學校的名聲踐踏在腳底下,對於學校沒有好處,更看不出來對學生有哪些幫助。

當然提升大學素質並不是只有靠漲價來做到,但至少在現實上,漲價有其必要性,也有其未來的推展性,不要只是想為了拿到大學文憑就打算犧牲了台灣的教育品質,真的想學東西,一定要上大學才學得到嗎?

不要自私的把大學或研究所學歷當作消費的工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