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角七號開始,看台灣電影已經不再是一種奇怪的事,到目前為止,每年都會有許多台灣電影票房破億,這是自新電影浪潮後,另電影界期待已久的蓬勃期。

就我的角度而言,台灣電影這幾年能快速發展,多虧好萊塢的電影似乎到了一個瓶頸,電影的劇情越來越莫名其妙,但特效卻一片比一片逼真,然而再怎麼逼真,大家還是知道那是電腦動畫,於是開始玩3D,聲光效果佳,內容卻空洞不已。反觀雖然比起好萊塢電影的總票房還遜色不少,但看得出來台灣的電影票房似乎回流了。

看起來台灣的電影好像突然開竅了,我們發現,這幾年票房破億的電影,從"海角七號"起、"艋舺"、"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陣頭"、"愛"、到"犀利人妻最終回",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貼近台灣文化。這些電影講的不是什麼未來科技或什麼超級英雄,反而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同身受的文化。其實,看了這麼多年電影,一直都很期待台灣的電影能夠更生活化、更表達台灣文化,礙於技術、礙於經費,台灣的電影停留在原地太久了,終於在這幾年突破了瓶頸,而看台灣電影,也不再是一件覺得丟臉的事。

而台灣這幾年缺少了可以振奮人心的電影,雖然"海角七號"帶有勵志的味道,但畢竟是杜撰出來的故事,還是有點點打高空的感覺。而"陣頭"改編自台灣相當有名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的發展故事,並且導入了台灣特有的文化及熱血,許多台灣的年輕人,把看"陣頭"視為是一種流行及趨勢,我想也正式宣布,台灣電影的產業終於邁向另一個里程碑。

然而有趣的是,製作"陣頭"這部電影的導演,居然是從電視劇導演出身的,能夠把電視劇的節奏轉換為電影節奏,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還要嘗試著把被視為是"低俗文化"的陣頭故事改編成讓觀眾能夠接受的題材,又是另一項考驗。

成功的台灣電影,除了要生活化之外,在對白上務必脫離過去那種半吊子北京腔的咬文嚼字,聽起來不但不正常,而且還覺得毛毛的,回去看看以前的報告班長系列,或者是朱延平導演的作品,都是這種暨做作又不實際的對話,真正的台灣人才不會這樣子講話,所以包括"海角七號"及"陣頭"不但穿插方言,還加上許多有趣的俗語,不但增加了對白的趣味性,也多增添了一份親切感。

而"陣頭"劇情的鋪陳,主要在描述"九天民俗技藝團"是如何從傳統陣頭蛻變成為文化藝術表演團體,讓陣頭文化用不同方式表現。真實故事大致來說並沒有像電影那樣戲劇化,若直接將事實改編成腳本,恐怕劇情會沉悶不已,於是導演善用過去拍攝電視劇的張力,成功的改寫了這個讓台灣人顏面爭光的文化團體的故事,也讓大家重新認識這樣特別的藝文團體的發展。

透過兩個不同團、不同個性的年輕人從火爆對抗,到攜手合作,有如日本偶像劇般的熱血劇情,在電影裡頭呈現,也將原本期望會有一場對決的結局,轉變成為皆大歡喜的團結合作,將電影賦予了正面的能量,也強化了電影的表現張力,整體來說,雖然許多人對於結局有些詬病,但在整個電影的邏輯及節奏來說,其實沒有什麼違和感,倒是讓人覺得心頭暖暖的,開心的接受了故事的結束。

當然"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故事還是正在進行式,透過電影卻能夠讓我們重拾年輕時候那種熱血的感覺,說"陣頭"是正港的台灣熱血電影,我想一點也不為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