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愛面子,台灣人也是。

愛面子其實也沒甚麼不好,畢竟人總是希望把最好的一面給別人看,而為了要表現最好的一面,按照邏輯來說,應該要把自己準備到最好,力求最好的表現。

這樣的邏輯放在中國人或台灣人身上,似乎不是這樣一回事。

面子一定要顧,但裡子卻不一定周到,台灣人理由多,總是會把任何做不到的事找到一個理由(好像我也是),而找理由又源自於許多台灣人似乎不容許接受失敗。

那失敗了怎麼辦?打敗仗撤退叫轉進,比賽輸了叫雖敗猶榮,其實失敗了不可恥,真正可恥的地方在於,不承認失敗。

不承認失敗的壓力很大,怎麼可能不失敗,再怎麼精準的測量都會有誤差,只是在於接受失敗的程度,以及如何檢討失敗後的心得。

而由於不容許失敗,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作表面"。

其實很多台灣人都心照不宣,大家都只要看到表面就好,因為真的一戳,戳破了潘朵拉的盒子,這是任誰也都擔待不起的。

所以"應付"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功夫,許多行業都很會做表面,也就是應付的功夫作的好,久而久之,應付變成了一種職場文化。

台灣的老闆,似乎都喜歡用有好幾種"專長"的員工,一個人最好同一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抵好幾個人用,但薪水只有一人份,他們說這叫做"競爭力"。

我只是單純的覺得,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夠完完整整的做完,就不算完成一件事,也不會有所謂的成就感。好比小時候組模型都沒有耐心,最後都是哥哥或爸爸組好的,看起來是完成了,但想一想,這根本不是我自己做的。

打電動也是,遊戲玩到卡關,最後是別人幫忙破關的,心裡面總是覺得少了甚麼,因為有一關不是我自己過的。

而工作的時候,能夠一個人專心的完成一件案子,才會有那種從頭到尾做完的成就感,就算有瑕疵,至少是紮紮實實的把整件工作完成了。

這樣的成就感,好像不容易在職場上看到了,一份工作都要分很多工,但一個人又要同時擔任許多不同的工作,一下子要當業務,一下子要做內勤,工作分阿分的,根本就搞不清楚是誰該完成哪一塊,最後功勞通通歸給主管或老闆。

所以,我只要應付應付就好了,反正只要作的漂漂亮亮,老闆開開心心的接收了成品,一切就大功告成。

如果一般企業是這樣也罷,但政府單位的官場文化,更是把這一套"應付"功夫表現得淋漓盡致。

台灣最喜歡辦活動、放煙火、選XX小姐,因為好看,有人氣,這就是一種表面。

每當某個地方要發展觀光,看到的不是基礎建設的規劃,而是XX節、XX季的辦理,活動瘋狂的吸引了幾周的人潮,結束之後,誰還記得這個地方的觀光資源是甚麼?不就是老街、特產、跟民宿?但真正的紮紮實實的在地特色及文化,有誰真的在乎?

就連奧運比完,我們的政府官員只會對於比賽成績感到失望,卻不會對於自己的體育政策感到失望;台灣的經濟衰退,這都是前朝累積的負債、這都是大環境的影響、這都是在野黨的杯葛,表面上風風光光,其實是敗絮其中,看不出紮紮實實的政策。

還是要說到日本人,對於工作的專注不在話下,每個人一輩子專心做一個行業,從職人變成達人,這就是一生的成就。

台灣人的成就,或者是社會所期望的成就,就是要握有權力、或掌握高薪,這才叫成就。

其實都只是表面而已,也其實都是靠應付得來的。

表面也只是泡沫,總有一天會被戳破。台灣社會結構已經泡沫化一次了,我們還能夠承受的了第二次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