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印象中的觀光勝地,這次讓我大失所望。

花蓮,人稱後山的好山好水,由於被隔絕在中央山脈的彼端,反而成為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原本擁有著豐富美景的花蓮,應該透過與生俱來的觀光吸引力來留住觀光客,但過度的市儈及現實,正逐漸腐蝕著這一片清新且單純的環境。

走出火車站,路邊就在擺攤賣著不知名的特產品,拉攏著前往的陸客們;火車站周圍充斥著隨機攬客的計程車司機,一車一車的喊著到景點的價格;坐上觀光巴士似乎也沒針對沿路的美景作詳細的介紹,倒是一定會直奔藝品店及特產店停留個半個小時,就是期望你掏出錢來促進花蓮的經濟。而民宿業者也似乎跟包車業者講好了,慫恿你非得叫特定的業者不可;最後要離開花蓮了,還有黃牛漫天喊價著太魯閣號仍要痛宰一頓口袋夠深的觀光客。

整個花蓮的觀光產業,多了利益、多了現實,卻少了人情味,也少了在地的特色,沿路看到的幾乎都是被包裝過的假像,誰還記得當初這片後山應該有的特色到底是甚麼?

有人說花蓮是個觀光大縣,整個縣應該都為觀光產業作好準備,可是現在到了花蓮,感受不到觀光休閒的感覺,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到處要錢、到處賺錢的商機,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感覺,你會覺得身處在不一樣的地方,但這個地方很陌生、很不自在,並不像到了澎湖那樣自在。

也許澎湖才剛開始,之前的文章提過,澎湖整個線也一樣作好了發展觀光的準備,但與花蓮不一樣的是,澎湖的觀光不見得要花大錢,卻可以靠著人情味也能玩得很開心,相反的在花蓮口袋如果不夠深,說不定真的寸步難行。加上整體的軟硬體觀光資訊顯得相當缺乏貧弱,看得出來許多舊景點似乎缺乏維護已見斑駁,花蓮的觀光狼狽的似乎即將走下坡。

為甚麼會變成這樣,也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不過從到處都看得到簡體字這一點來看,我想跟陸客開放也脫不了關係。

也許大家都想分陸客市場一杯羹,所以各種行銷手段全都派上用場,陸客的消費能力驚人,卻不代表很容易就掏出錢包,惡性競爭下,只見業者殺出一片紅海,卻把忘了維持應有的服務品質,而逐漸走向墮落之路。

觀光,不是只有好山好水,氛圍是整體吸引力的營造,而包裝只是一種行銷的方式,並不是所有優缺點通通都包裝起來就可以了。我很擔心花蓮走像過去台灣民智未開的回頭路,既然中央及地方都希望以觀光產業發展為主要經濟來源,那就該思考怎麼進步,而不是只思考怎麼賺錢。

花蓮正面對相當大的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