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網路上好幾篇提到有關錢的文章,還蠻有趣的。

其中較為知名的是一個名叫"阿嘉"的台北青年,寫信給馬英九說,一個月三萬在台北活不下去。接著他把他一個月的生活花費林林總總的列了出來,然後馬上就被網友撻伐了,因為他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收入,包括香菸要2400,咖啡1050,還有聚餐阿、置裝費、旅遊基金、保險....加一加超過四萬塊。但老實說這樣看起來並不過分,因為其實沒有甚麼太奢侈的消費項目。

如果你覺得阿嘉已經太過份了,那這個你會氣到吐血。一個名叫"阿青"的國小老師,加上先生在竹科的薪水,一年有兩百萬的年薪,但為了養兩個小孩,居然兩百萬不夠用。主要的原因是,他想留給小孩未來好的生活環境。可想而知,又被網友酸了一頓。

兩百萬耶,阿青一個月兩百萬只能存20萬,以我現在的消費方式,我一個月兩百萬可以存一百五十萬都沒問題阿阿阿。

當我們都在用一般老百姓的思維在看這兩個人的抱怨時,又出現了另一個文章,更令人"髮指"。

這是某公司的面試官在面試一位應徵者所留下的感想,他發現為甚麼應徵者居住地址跟身分證地址不同(這有甚麼好奇怪,我在台北也是這樣阿),沒想到36歲了還在租房子,他很酸的覺得他老婆居然還敢嫁給他。

阿,這世界到底是怎麼了,普通人咬著牙過日子都不敢亂講,這些人已經很幸福了,卻大剌剌的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金錢觀,這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所謂"自我感覺良好",這些人大概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有一點點難過,也有一點點心酸。

因為,都出社會三、四年了,其實我也沒賺多少錢啊?

所以我還沒辦法想像所謂"奢侈"的日子到底要怎麼過。對我來說,一餐吃超過100就算奢侈、搭計程車也算奢侈、一次買五千塊的衣服根本就是大破財(過年除外啦)、其實我已經很習慣過這種像是浪人般的經濟生活。

但其實我算是很會存錢的人,我的問題不在節流,而是在開源,沒有穩定的工作,哪來的儲蓄可言。

我最能夠說嘴的儲蓄方式,就是實習那一年住台北的時候。

一個月只有8000塊的津貼,雖然住在親戚家不用房租、不用水電費,但由於家裡都沒人,網路是自己牽的,所以要繳網路費。除此之外便是三餐及交通費。一整年結算下來,尚足以付得起第一個學期的研究所學費。每當講到這段歷史時,朋友們都顯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其實,就端看你錢要怎麼用。

曾經在某個商業雜誌提到30歲以前要怎麼存錢,很重要的是一定要將收入作分配。生活開銷、保險、投資、貸款都要有固定的比例,還包括彈性支出,比方說因應緊急周轉需要,或者是臨時的支出等等。當然當時在實習的時候沒辦法用這樣的方式做分配,但出社會之後,做了投資,買了保險,回頭去算才發現,其實自己在所得的規劃上,跟這樣的比例相去不遠。

當然隨著收入越高,在比例分配上也需要有所調整,簡單來說,其實我覺得用錢最大的觀念,就是"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明明一餐頂多吃到150就很超過的,就不要動不動吃大餐犒賞自己;明明也沒有太多錢可以從事娛樂或休閒活動,就不要一天到晚踩夜店唱KTV。投資務必要使用風險之外的金額,比方說,就不要拿救命錢或繳貸款的錢去做投資,畢竟投資有風險,萬一如果慘賠的時候,也不致於讓自己走投無路。

很多人都說自己沒有財務觀念,但其實是無法控制花錢的慾望,如果能夠在有效的財務規劃下,花該花的錢,省該省的錢,其實不管一個月賺多或賺少,多多少少都還是能夠存一些些錢吧。

以上只是個人的淺見,但我發現很是有很多人一個月賺的錢少到真的沒辦法過活,其實還是令人感到難過,尤其是擁有大學畢業的新鮮人,卻要被22K這樣的潛規則約束。我實在很想問問這些缺德的資方,你以為用這一點點的錢,能夠請到多願意為你賣命的勞工?在人事成本上斤斤計較的老闆,我想應該可以預期其競爭力下滑的原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