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國之北疆到國境之南,我已經走過一遭了。

說不上是個創舉,但以一個非旅遊玩家、非旅行社領隊來說,我想這是一件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紀錄。

從單純的搭客運、搭火車,進步到搭高鐵、甚至搭飛機、搭船,台灣是一個島國,需要各種交通工具一點也不意外。

以前總覺得為甚麼觀光局要設在交通部底下,後來慢慢才能體會到,如果沒有基本的交通建設,是沒辦法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念觀光學概論的時候,提到套裝旅遊的始祖Thomas Cook也是透過火車進行旅遊活動,交通的可及性似乎成了成就觀光產業的主要基礎建設。

然而台灣不過是個蕞爾小島,比其美國或澳洲之類的大國家來說,台灣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都不再是像以往那樣舟車勞頓。簡單來說,在高速公路尚未蓋好前,台北到高雄走省道要九個小時,現在只要四個半鐘頭,而高鐵只要兩個小時。時代越進步,點與點之間的距離也就更拉近。

而北迴鐵路完工前,從西部到東部也得花上半天,現在透過太魯閣號傾斜列車,台北到花蓮也只需要兩小時就能到達,在加上高鐵的連貫,從高雄到花蓮不需搭飛機,四小時便能到達,已經繞過了大半個台灣。

接著,蘇花高、國道六號、各項橫貫公路不斷的興建,未來台灣的一日生活圈不再遙不可及,我們隨時都能輕易的決定要到台灣的任何一個角落,在旅遊運輸上更佳的便利。

但,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當然,高速的運輸效率提升了國家產業的競爭力,但是在觀光旅遊的角度來看,高度的可及性,卻大大的降低了旅遊品質及價值。

簡單來說,以前到花蓮恐怕都要住上個兩天,因為開車、搭車就至少要耗掉半天,計畫到花東旅遊,都必須要請個長假,至少也要3-5天的假期,才能夠真正享受到花蓮旅遊的樂趣。

未來如果蘇花高建好,台北到花蓮來匆匆去匆匆,忙碌的都市人不會有那麼多閒情逸致在花東待那麼久,了不起周休二日去住個兩天一夜就好了。

西部地區更可怕,連台北到高雄透過高鐵都可以輕鬆的單日來回,連住宿都不用了。

過去談到旅遊,是從事先準備便開始,一直到遊程結束的回憶,都是完整的旅遊體驗。現在交通可及性高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到任何一個地方,誰還會珍惜這難能可貴的旅遊體驗?而加上周休二日,成了抹煞台灣觀光產業的最大兇手,每個勞工都只要透過周休二日就可以到台灣的任何一個景點觀光,所以觀光產業便跟著上班族"周休五日",而所有的觀光客人潮全部擠在周六日,業者忙不過來,也忽略了服務品質,持續下去台灣的觀光品質將年下降。

讓我有這樣深刻的感覺,是這一趟到了馬祖開始。

三天的馬祖之旅,包括東莒、東引、南竿、北竿四個島我都走過一圈。老實說每個島都不大,認真走起來大概三個小時就可以看完所有的景點,但是因為交通不便,僅能靠船班移動,尤其莒光及東引的船班更是少得可憐,也因此往往錯過了一班,就得在這裡過上一夜。尤其東引必須要搭上每天早上的台馬輪過境才有機會離開,所以到東引島都會有機會待上一整天。如果租上個半天的機車,好好的去體驗島上的每一個風光,你會發現其實偶爾放慢腳步也是一種享受,這才是旅遊、才叫觀光。

雖然觀光的定義在於只要離開了日常生活的領域,從事非工作及非生活所需之瑣事之外的事情,就算觀光,但若要達到旅遊的程度,沒有經過這樣完整的在觀光區體驗,怎麼稱得上是旅遊?

台灣如果真的要提升觀光產業的品質,對國民來說,要從休假制度改變作起,資方應鼓勵勞方多修特休年假,而不是讓他放著變成遺憾;不要再把假期擠在周休二日間,應該試著平日就放假出門走走,分散觀光人潮,也能將觀光業者的勞工密集度降低。當業者有足夠的空間及時間經營觀光產業,便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而遊客也才能夠享受到優質的觀光體驗。

交通可及性是進步,卻也是改變習慣的幕後推手,然而觀光體驗在於遊客的心中,如果制度不改變、遊客觀念不改變,則觀光產業也不會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