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這樣的政策,從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就提到了,我現在都已經拿到碩士了,12年國教還沒落實。

這十幾年的求學過程一路走來,從自己就是國中能力分班篩選過的學生,到了念大學、研究所時期接觸許多安親班的家長,不難發現政府遲遲不敢推動12年國教的原因,仍舊在於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是特別的。

還在念國小就要擠進私校資優班(奇怪的是,明明不夠資優,為什麼要硬幾進去?)、國中要拼一中、女中(台北就是建中、北一女)、高中要拼台清交,好像整個教育環境只有這幾個「明星學校」才叫學校,其他都不是真正的學校一樣。

這次政府好像玩真的,然而仍有一大群家長、學生反對實施免試升學、12國教,大部分的理由還是在於目前政府在課綱及升學制度的規劃上仍未建全,如果貿然施行恐怕不會造成學生壓力減輕,反而會顯得無所適從,如果說是因為這樣的理由暫時反對免試升學,我倒是可以接受。然而,偏偏有一群自認為「菁英」的學生,反對免試升學的理由,居然用一句話來代表:

「為什麼我要跟那些人渣一起上課?」

這句話真的很難聽,那換一句好聽一點的:

「沒有經過考試篩選進來的學生,他們一定有某些素質,沒有像我們這些考試進來的學生所擁有的。」

什麼素質?當阿宅嗎?我想還侮辱了阿宅。

在所謂的「明星學校」的「明星學生」,似乎在這樣的光環之下以為自己是神,基因優於全人類,既然這麼厲害去開鋼彈好了,阿姆羅也是基因獨特的新人類。

光是明星學校這個東西,就不過只是個假象。

假設把所有的聯考分發制度歸零,建中、北一女、台中一中、台中女中...這些學校還剩下什麼?

沒有了升學考試的分發篩選制度,這些學校也不過是個普通的高中而已,一樣有校舍、有操場、有禮堂、還有各科的老師,請問哪一點明星?哪一點優秀?

所謂的「菁英」,只是優先仗著優勢,然後訂出適合自己生存的規則,進行一場不公平的競爭下產生的贏家罷了。想請問這些明星高中學生們,除了考試,你們還有什麼?如果你的心中存著自己是「菁英」的概念,那你連怎麼社會化都不懂,當什麼菁英。

我們的眼前就有一個菁英在治國,請問,除了他看見的政策目標之外,他的心中存在的人民嗎?

如果你是個菁英,你的心中還有其他所謂「非菁英」的存在嗎?還是你口中的人渣?

其實你們只是害怕,因為你們從小到大都被保護的好好的,根本不知道怎麼跟這些「人渣」相處,所以你再逃避,逃避跟他們一起學習,說穿了只是一群膽小鬼,害怕提早面對社會的假象。

真可悲,這些人要成為台灣的棟梁、台灣的菁英,台灣還有未來可言嗎?

升學壓力的問題在台灣的確是很嚴重,但升學主義絕對不是用「因材施教」這句話可以一言以蔽之。明明高中以前的課綱都一模一樣,請問怎麼因材施教?所謂的因材施教,是說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教材,所以高中職並存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而要落實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必須要讓學生及家長誠實面對自己的性向,瞭解自己的專長及興趣,再決定走理論還是技術,決定念普通高中或是念職業學校。

然而職業學校一直以來才是真正被「污名化」,好像只有不會讀書、不會考試的人,才「淪落」到職業學校,但職業學校除了技術類科之外,同樣有理論課程,如果不會讀書的人都去念職業學校,請問誰聽得懂理論?其實許多念職業學校的學生並不是不會唸書,只是在「菁英制度」建構出來的考試,讓他們沒有辦法發揮自己的實力,以為自己不會唸書。

教育理論有所謂的「比馬龍效應」,當你覺得一個小孩好,他就會朝向你覺得好的方向發展;反之,你告訴他他很爛,他就真的爛給你看,即便他的本性或資質並不差。教育可以培養一個人才,也很容易毀掉一個人。

升學主義在台灣最大的影響是在於從高中階段就建構出階級化:唯有上好的高中,才能上好的大學;唯有上好的大學,才是社會的菁英份子。人生明明就有70年,我至少有50-60年可以努力,偏偏在15、6歲就被決定這輩子要輸給這些明星學校的學生,好像起跑點一輸,人生全盤皆輸,合理嗎?

我在私立職業學校教書,看著許多明明反應很快,卻不願意學習,透過跟學校制度唱反調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嘴巴講著「我就是念不來」,但事實上只是從來就不願意去努力嘗試學習,這些學生,就是因為在國中階段被升學主義打敗而淘汰的一群人。你說他們可以振作、可以改變自己,請問,當社會在他身上貼上了標籤,才15、6歲的小孩,誰願意陪他、幫他振作起來?學校對他的要求就是不要犯錯就好,但他可以作的更好,他從來就不知道怎麼作、也不知道為了什麼而作,因為這個社會沒有給他方向,這個社會忙著在培養所謂的「菁英」,放棄了這些「人渣」。

我還是那句話,憑什麼?

為什麼決定學生的學習成就,非得要用考試或分數來決定?

從國小到高中,我發現我不是在受教育,我只是不斷的比較誰把課本的內容背得精熟而已,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就是,誰被的越熟誰就贏。

我認為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從一開始就教錯了。因為有課本,所以有考試;因為有考試,所以有競爭;因為有競爭;所以有階級。然而真正的教育,不該是比較誰把課本的內容背得最精熟,而應該是提升各項多元能力。所謂的「菁英」,只擅長提升「智力」,所以把考試當成唯一的升學指標,整個教育完全蔓延在如何得分為目標,因此教育制度徹底崩盤瓦解,形成了台灣嚴重的教育問題。

檢討升學制度前,先檢討到底教育教對了嗎?如果高中以前的教育目標及教材還是這一套,那不管免不免試,台灣教育環境還是不會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