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陸客包團來台到開放陸客自由行,觀光業者無不摩拳擦掌,急忙招攬大量的陸客,希望能夠搶食這塊大餅,卻不對遊客量及遊客行為進行控管,對於陸客在展場大聲喧嘩、擅自使用閃光燈、甚至隨地吐痰抽菸,表面上好像為了盡待客之道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實際上已提早為台灣的觀光產業埋下衰敗的種因。

在遊憩管理領域中有所謂「容許量(carrying capacity)」的理論,起源於放牧管理,意指在牧草消耗的最低限度及養育牛群的最大量取得平衡,後來被運用在戶外遊憩管理,強調「在遊憩使用限制的最低點限制上可容許最大的遊客量」,早期容許量的訂定運用「總量管制」的概念來實行,但後來發現遊憩地區的最低使用限制並不是「量」可以決定的,必須從多個面向,根據地區現況定訂出管理指標,並加以監控管理,以維護遊憩地區的「質」。

而社會心理容許量(social carrying capacity)則強調考量遊客體驗的心理因素,包括擁擠感、滿意度等等。也就是說,過多的遊客量及遊客的不當行為,已經影響了其他的遊客心理感受,若不加以管理或監控,任其超過了該區的社會心理容許量,感受到不舒服的遊客若無法在心裡獲得平衡,則可能失去重遊意願,並尋找替代的觀光遊憩活動,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從市場現況來看,勢必造成歐美及日本等消費能力及生活水準較高的遊客感受不到良好的觀光體驗而不願再來,雖然眼前陸客市場驚人,但過度依賴陸客的結果,倘若遭遇中國當局政治性的政策抵制,觀光產業的蕭條將無法想像。

當務之急,觀光政策應從根本做起,台灣的觀光資源相當豐富,卻缺少有效的經營管理。觀光產業不能只靠曇花一現,應聚焦在永續經營,除了環境、交通、設施及遊客安全等項目都應強調品質之外,容許量的概念也應放在觀光規劃之中,思考一個觀光地區容許最適當的遊客限制到底有哪些指標?應該如何管理?尤其國民旅遊盛行以來,台灣觀光地區長期「作二休五」的經營方式造成淡旺季的遊客量嚴重失衡,與其假日遊客搶破頭,倒不如實施容許量的管理,假日接待國內遊客,平日則接待旅遊日數較長的外國遊客,維持一定的觀光品質,一開始許多人也許無法適應為維護容許量而對於遊客行為的限制,但長期經營管理下,若能有效的維護觀光品質,反而會讓遊享受這難得的觀光體驗,進一步形成重遊意願,並期待下一次到訪,這才是觀光產業永續經營之道。

註:以上是全文,部分內容經投稿後節錄於100年6月29日自由時報A16版「自由廣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sw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